陕西省以《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》为引领,紧扣 “三个年” 活动和 “八场硬仗” 战略部署,于 2025 年 4 月出台《全省标准化工作要点》,以 “标准强基、提质、稳链、创新、助企” 五大工程为抓手,推动标准化改革向纵深突破,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劲动能。
一、标准强基:筑牢标准化治理根基
陕西以系统性思维重构标准化工作体系,通过 “三个强化” 夯实发展基础。强化制度创新,启动《陕西省标准化条例》修订,建立标准立项现场核查、关键指标实验验证等机制,从源头提升标准质量。强化平台建设,依托 “秦质享” 系统打造全省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,实现业务 “一网通办”,并布局中亚标准化研究中心,构建 “1+5+X” 组织体系,推动 “陕西标准” 与 “一带一路” 沿线国家标准互认。强化人才储备,完善省级专家库,开展标准化综合培训,培育企业标准总监等专业人才,为标准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撑。
二、标准提质:深化制度改革攻坚
针对地方标准 “散、乱、慢” 问题,陕西实施 “瘦身健体” 行动,压减存量:明确压减 40% 以上地方标准,重点清理归口不准确、超期未复审等 5 类标准,同步建立负面清单制度,确保标准体系精简高效。优化增量:建立标准内容与改革政策一致性评估机制,要求新立项标准必须通过现场核查和实验验证,避免重复建设。强化实施:落实地方标准常态化评估和引用追溯机制,开展市级地方标准专项抽查,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秩序。通过 “存量优化 + 增量严控”,陕西正实现从 “标准大省” 向 “标准强省” 的跨越。
三、标准稳链:赋能产业升级蝶变
围绕全省 24 条重点产业链,陕西实施 “链长制 + 标准化” 双轮驱动。构建产业链标准体系:依托隆基绿能、陕鼓动力等链主企业,制定太阳能光伏、氢能、输变电装备等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,启动羊乳产业链标准研制,推动 “技术专利化、专利标准化、标准产业化”。强化产业协同创新:支持榆林市举办镁合金产业国际标准对接会,畅通企业参与渠道;推动高校、科研院所参与集成电路、生成式 AI 等领域国标制定,2024 年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67 项,承担 ISO 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3 个。推动传统产业升级:对食品加工、冶金钢铁等行业开展对标达标专项行动,鼓励企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
四、标准助企:激发市场主体活力
陕西将标准化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抓手,服务企业创新:开展重点消费品企业标准 “领跑者” 活动,培育 “生产看领跑、消费选领跑” 的市场导向;建立标准培育转化项目库,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,2023 年发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地方标准 188 项。强化精准服务:实施 “两新” 政策(新技术、新产业),为企业提供标准制修订指导;开展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普查,选取试点区县探索标准化服务新模式。破解出口壁垒: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工作体系,开展标准外文版翻译和国际比对,助力企业应对欧盟玩具安全标准更新等国际规则变化。
五、标准创新: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
陕西以创新驱动标准化与产业深度融合,探索标准创新联合体:支持西安市在集成电路、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建立跨行业标准联盟,推动专利与标准协同发展。推动绿色转型:成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委会,制定《关中地区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等 32 项环境标准,助力 “双碳” 目标。赋能数字经济:发布云计算、区块链等领域标准,推动智慧城市、工业互联网标准化试点,2024 年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 9 个。
陕西标准化改革的 “施工图” 已绘就,通过制度创新、产业赋能、企业服务 “三箭齐发”,正构建起 “市场驱动、政府引导、企业为主、社会参与” 的标准化新格局。未来,随着 “秦质享” 平台、中亚标准化研究中心等载体的深化应用,陕西将以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,为全国标准化改革提供 “陕西方案”。